
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争之地。在这片蔚蓝的赛场上,机遇窗口稍纵即逝,唯有洞察先机、率先布局,方能抢占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
近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正式印发《珠海市激活“蓝色动力”,促进海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自2025年10月31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这份重磅政策旨在以创新举措全面驱动海洋产业技术跃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引导资源要素向“深蓝”集聚,做大做强做优“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助力珠海在“海上新广东”建设中勇立潮头。

桂山岛文旅配套设施成熟。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精准施策构建产业生态圈
湛蓝波涛托起风电机组,无人机群掠过智能渔场,无人母船划开试验场的晨雾——珠江口外,262座岛屿如繁星洒落,这片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正涌动着珠海转型跨越的雄心。
2024年,省委常委会来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要求珠海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印发《措施》,从技术升级改造、开放应用场景、海洋科技攻关、科创主体答题行动、产学研合作、涉海洋研究院所及人才招引、海洋试验服务保障、海洋特色产业园、海洋金融服务、强化用海保障十个方面,激活“蓝色动力”。
具体而言,《措施》对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的海洋企业,经评审遴选后给予事后奖补,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财政奖励,直接减轻企业技术升级的资金压力。

位于珠海蜘洲岛海域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降低研发风险方面,《措施》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提供“一站式”试验服务,有利于节省涉海单位试验成本,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探索建立保费补贴机制,鼓励开发研发费用损失险、知识产权险等创新保险产品,为涉海企业研发创新提供风险保障。
此外,《措施》还推行“标准海”模式,对连片聚集的现代海洋牧场项目,实施海域使用整体论证,单个项目无需重复论证,支持“打捆”开展环评,优化用海审批,实现“拿海即开工”,显著缩短项目落地时间。
“《措施》紧扣涉海企业发展核心需求,从降本减负、场景供给、技术攻关等多维度,推出针对性举措,为海洋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周期、多方位政策支撑,为涉海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夯实发展根基
9月下旬,2025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以超强台风级姿态横扫西北太平洋,强烈的风暴、广阔的风圈、飓风级别的阵风,对所到之处造成极大破坏。
当“桦加沙”以63.8米/秒(17级)瞬时风速袭击珠海万山海域时,当地海洋牧场却交出了一份“零重大损失”的答卷。
“格盛1号”这座总长86米、宽34米的养殖平台,面对台风稳如泰山。其半潜式结构让重心深埋水下,像“不倒翁”一样扎在海里;八条锚链从平台延伸至海底,牢牢拉住主体,锚泊系统成为对抗狂风的关键。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隘洲海域。“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同样采用八点锚泊定位系统,由八条锚链从平台延伸至海底,牢牢拉住主体结构,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
珠海海洋牧场装备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在极端天气中展现出色性能,背后是“智力+保险”的双重支撑。

如诗如画的桂山岛。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珠海有7所涉海高校、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30多家、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分别在各自领域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推动珠海海洋经济持续向好;为解决海洋牧场装备缺乏规范管理、担保难、融资难、投保难的问题,珠海通过建立“确权—交易—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深海养殖平台等“重资产”转化为可抵押、可交易的“硬通货”。
《措施》再度强化这两大“引擎”。
引进科研院所加强蓝色人才集聚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珠海将根据合作共建协议给予事后补助,配套科研条件基础设施,落实必要的办公及科研场所。此外,还将在市级人才项目中对海洋产业人才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海洋产业用人主体经珠海渠道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
创新海洋金融服务机制方面,珠海将支持涉海“白名单”企业纳入四位一体融资平台,为海洋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流程融资保障;鼓励金融机构成立海洋支行;支持银行机构对涉海产业园区开展“整园授信”。
随着《措施》的落地实施,珠海将进一步激活“蓝色动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集聚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劲的“珠海动能”。

环境优美的东澳岛。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关铭荣 摄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王韶江股市配资
百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